2014年12月30日,千松坝林场完成全国跨区域碳汇交易第一单,截至目前共交易22笔、9.63万吨,总收益为359.94万元。
丰宁千松坝林场,一个绿意盎然的地方,它是北京以北距离北京最近的一片人工森林,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,也是护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。
近年来,千松坝林场充分发挥森林在增汇减排、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,全面开展碳汇林建设,利用林业碳汇增量抵消工业排放,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努力打造林场增绿、林业增质、农民增收、社会增效的新格局。
1999年,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,我省正式启动“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”项目,作为“三个林场”建设之一的千松坝造林工程应运而生,拉开了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序幕。
多年来,千松坝林场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、京冀合作水源林等多项生态治理工程,快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。
截至2020年底,累计实施工程造林116.09万亩,其中人工造林91.9万亩,封山育林24.19万亩,治理荒漠化、沙化面积近150万亩,天然径流量增加131万立方米,项目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。
曾经的荒原变成如今的茫茫林海。千松坝林场以绿为底,建立起健康、稳定、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,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。
“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、活动和机制称为碳汇。”千松坝林场场长何树臣说,森林是重要的经济资产和环境资产,具有碳汇功能,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,其成本远低于工业减排。
自2006年起,千松坝林场正式启动碳汇林建设。
在一个特定管辖区域内,碳汇交易可以使碳排放权像普通商品一样进入市场,通过相互调剂,确保区域实际排放量不超过限定排放总量,碳排放企业可以来“买碳”,林业碳汇项目业主则可以通过“卖碳”实现创收。
2014年,经过监测核证,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第一个监测期内(2006年3月1日至2014年10月23日)的碳减排量为16万余吨二氧化碳当量。
同年12月18日,北京市发改委预签发了9.6万余吨二氧化碳当量,促成了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2014年底在北京市环交所成功交易。12月30日,眉州东坡餐饮管理(北京)有限公司率先以38元/吨的价格购买了1550吨碳排放权指标,以抵消当年门店经营产生的碳排放量,成为全国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单,也是我省林业碳汇项目第一单。
2015年,二道河子村、孤石村等6个村1544户村民,获得总计151万元的第一批碳汇补偿金,成了我省首批碳汇受益者。2020年增加了补偿比例,又获得了80万元的第二批碳汇补偿金。
“靠着林子‘呼吸’就能挣钱,以前做梦都没想到!”时任大滩镇二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于永凤兴奋地说道。
千松坝林场将碳排放权交易的收益分为两个部分,一是用于林场项目维护、新造林;二是分给林地的所有者。
根据当地实际,千松坝林场创新推行股份制造林、分类管护机制,林木收益按相应比例进行分成。收益的60%用于补偿当地农民、林场、牧场,林场留取的40%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后期维护。
为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、社会、经济效益,在项目实施中,千松坝林场推行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,采取林草、林牧、林药、林苗等多种模式,持续提升森林固碳能力。立足绿色优势,千松坝林场在促进森林旅游开发、发展林下经济、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上下功夫,全面加强森林经营。
截至2020年,项目为农民直接增收累计2.1亿元,其中农民劳务工资1.5亿元,苗木收入6000多万元。同时,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加快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。项目区内依托林场资源共引进投资3.6亿元,新建规模度假区5处,扶持旅游专业村10个,新增农家院102个。
千松坝林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实力,将森林碳汇变青山为“金山”,走出了一条别样的生态富民之路。(王虹敏)
来源:河北日报